艺术招生考试,作为学校招考工作的一部分,按理是有预先的招考安排和应急预案的。从报道中可以了解到,考试组织方要求考生进考场前上交手机,并在手机上写上姓名和身份证号,考试结束再去拿。即组织方对考生通信工具的存放已有事先安排,考试结束后考生拿回手机可能导致人群拥挤也理应能被预见,因而组织方完全有条件在考前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规避此事的发生。从校方的角度来看,作为维护现场秩序的防护性措施,配备辣椒水以备紧急时刻之需是必要的,它现场失控的情况下能起到抑制行动的效果。但辣椒水的使用要考虑具体情况,首先要明确它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唯一的手段。事实上,现场并没有考生并聚众行为和暴力冲突,情况混乱下,需要的是在第一时间防止人员伤害,避免情况失控。而此时,辣椒水的出现,带来的更多是混乱和伤害。造成混乱和伤害的原因是辣椒水的滥用,而更多指向的是相关工作人员缺少对考生的基本尊重。
|
辣椒水这种东西,是用来对付暴力人员或者无法控制的犯罪分子的,而现在却以维护秩序为名用来对付现场有些混乱的学生,显然是不合适的。试想,用了辣椒水后,真的能达到平稳疏散和维护秩序的效果?恐怕没那么理想。最值得一提的是,校方回应这一举动是因为担心发生踩踏事件而在情急之下采取的措施。其实,校方如果不如此回应,或许引起的现实争议还小些,怎么说呢?在那种紧急的情况下,喷了辣椒水难道不会让现场更混乱吗?那样的话,岂不更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校方的回应与喷辣椒水的现实是不是有些自相矛盾?由此说,“怕踩踏”的回应其实还是校方对自身在事件过程中显露出一些问题的掩盖。“怕踩踏”表面上是个还不错的理由,但却能干扰公众去挖掘校方具体过失的过程。其掩盖了校方在处理此事件中的管理不当和预判不足的现实问题,也是对“向学生喷辣椒水行为”严重性的弱化。
|
那些揉着眼睛离开的考生做错了什么,要遭受这种对待?对方也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是大概其的说了句为了保证考生安全。其次,保证考生安全,这几个字难免会让人打上问号。洒辣椒水真的能保证考生安全吗?笔者认为洒辣椒水这种一般用于应急处理暴乱分子的方法不是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充分条件,并且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对他们采取对待暴乱分子的手段本身就有些自相矛盾,所以用在考生身上并不合适。面对考生的无秩序,学校一整套完备而妥善的应急事件处置方案和流程要比“洒辣椒水式的临场发挥”以及事后的保守回应更有力一些。比如合理的安排学生个人物品的安放和拿取,专人引导考生排队出场,提示考生不准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等。这些都可以减缓考生焦灼的离场心情,从而较为平稳有序地排队离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学生的成长也离不开学校。只有考生和学校都意识到,学校和考生之间不仅仅一场考试那么简单。
|
|
|
●诚然,校方的做法值得社会各界反思,应急处理的方式也存在更多的改进空间,但一味的抨击校方也并非公正理性,作为受害者一方的考生是否完全是无辜的?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正是由于考生领取手机时秩序混乱,自觉意识不足才点燃了事件的导火索。树立自觉意识,提高个人整体素质,多方努力为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增助力! |
●也许有人会找出千万个理由对向学生喷辣椒水一事进行辩解,也正如事后考试组织方相关工作人员所说的那样:当时情况紧急,拥挤的人太多,担心发生“踩踏事件”才采取了这一“不得已”的措施。如此解释更是让人大跌眼镜:为了制止混乱的现场,为了预防踩踏事件的发生,竟将本应对付犯罪分子的辣椒水喷向学生,真是“不得已”吗? |
●既然考场不允许带入电子设备,那么学校必然应是有所准备,未雨绸缪,设计组织好考生考试前后的一系列统一规划管理,考试后一时间学生蜂拥而上去翻找手机也应该有应急预案,而不是在束手无策之时,向空中喷洒辣椒水来维持现场秩序,如果学校有提前准备辣椒水的时间,那么应急预案也自然不是难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