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向有畜牧大镇之称的黑龙关镇来说,对村民养羊是扶还是禁,委实是个两难的选择:就地貌特征而言,一方面,当地山、川、坡、沟、岭、峁等形态俱全,林草繁茂,植被覆盖好,是牧羊的好去处;但另一方面,这里又属土地剥蚀和侵蚀构造地貌的生态脆弱区,可说是基岩裸露,土壤贫脊,亟需休养生息。因而,当地多年间一直在寻求一条两全之路,试图在保护生态与发展致富间达到一种平衡。或许正是源于这个思路,蒲县自2000年起,即开始齐头并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及“两个十万亩(十万亩核桃、十万亩马铃薯)”富民工程,既让全县林木覆盖率从2000年的31%提高到当下的53.5%,又相应促进了当地果树栽植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双赢的效果。
|
突如其来的“卖羊令”,让许多养羊户不得不把羊贱卖,如价值9万多元的羊被两万多元贱卖。经济损失让其难以承受。然而对于养羊户提到的经济损失,“官方”的回应却是:搞养殖需要承担政策、经营、市场三方面风险。“禁牧令”中明确指出“严禁任何人在野外放牧山羊”,可绵羊、奶羊等不同品种的养殖户也一同被下了限期“卖羊令”。当养殖户的“待秋后羊价回升立刻卖”、“将绵羊圈养,保证不在野外放牧”等请求被无情拒绝后,走投无路之下,部分养殖户不得不“抛家携羊”躲进山里,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人羊都无法承受,损失可想而知。政府为了生态和谐而颁布“禁牧令”无可厚非,可“禁牧”应该携手“惠民”同行方可得到百姓的拥护,从而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限期卖羊”就是行政政策“硬着陆”。此次事件中,究竟该如何来部署和实施“惠民”政策呢?
|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国家乃至世界必须重视的问题,环境保护建设关乎千家万户及万千生物的和谐与安危。然而,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在生态环境薄弱地区放牧、砍伐、耕种更是对该地区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影响,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极端天气等系列环境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家和地区长期以经济发展建设为中心,更有个别地区为了GDP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忽视了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分布不合理。各别地区人口较多造成“人多地少”现象;产业单一,还“第一产业”为主,除了简单的耕种、放牧、养殖等“粗犷性”产业,没有形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依托的经济支柱造成该地区经济来源单一,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
|
|
●封山禁牧本是为了保护生态,而养羊并不是一定要破坏生态,没必要一定得限期强卖。例如绵羊适合圈养,不至于会破坏生态,山羊也并非不可以圈养。而且封山禁牧是针对规划的林地、草地禁牧,对于除此之外的农田、草地、坡地等不算林地的,不应该属于封山禁牧区,可以放牧,保护生态环境与养羊并非不可兼得。
|
●一是“封山禁牧”不等于不能圈养。“限期10天把羊卖掉”,这样粗暴的“一刀切”的“限买令”,让百姓承担太多,也是能将他们压垮的担子。二是政策制定不应前后冲突。三是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百姓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 |
●封山禁牧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在采取此项措施之前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要为百姓致富找出路,不能一味的“禁”,否则只会激化矛盾。笔者认为要想通过封山禁牧获得较大的效果,就应当坚持统筹规划、以封为主、禁牧与圈养双结合方式,同时通过增加圈养补贴帮助养殖户,使得人们不会因为钱的问题而去放牧。
|
|